古建筑修缮用原木的贮存保管技术—原木贮存期存在的问题
2 原木贮存期存在的问题
我国每年因原木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极大。研究和实践证明,造成木材降等大都与木材含水率有关,木材含水率在>80%或<20%时,木材材质稳定,不易遭受菌虫危害。而木材失水速度过快,也会产生开裂和变形,特别是硬阔叶树材,在贮存过程中的不当保管,木材会产生端裂,甚至爆裂成几半,失去使用价值。目前,主要是通过堆垛、封涂端头当方式控制气干速度,以减轻开裂和变形的程度。
贮存期间原木的虫蛀和腐朽现象非常普遍。一些幼虫在活立木时就已经生活在树皮里面,有时还能见到洁白的菌丝,或蘑菇状的木腐菌子实体。
故宫修缮所用原木大多产自东北,东北林区常见的蛀干害虫有天牛(Cerambycidae)、小蠹(Scolytidae)、象鼻虫(Curculionidae)、粉蠹(Lyctidae)、长蠹(Bostrichidae)及窃蠹(Anobiidae)等,在北京暖温带特定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繁殖。这些害虫根据习性大体可分为两类,一类被称作为“初期性害虫”,其一般不会在木构件中继续危害,一些侥幸被带至木构件中的虫体,成虫羽化后,也不会在木构件中继续产卵繁殖,典型的如云杉黑天牛及某些小蠹科害虫;另一类被称作“次期性害虫”,在古建筑木构件中,可以继续产卵繁殖,直至将整个木构件蛀空,这一类包括大部分的蠹虫及个别的天牛科,如家茸天牛科等,是原木贮存期要重点防治的对象。
原木中的木腐菌种类繁多,主要有褐腐菌和白腐菌,如:干朽菌(Gyrophana)、地窖粉孢革菌(Coniophora puteana)、卧孔菌(Poria placenta)、洁丽香菇(Lentinus lepideus)、密粘褶菌(Lenzites trabia)、毛革菌(Stereum spp)、裂褶菌(Schizophyllum commune)、血红栓菌(Tramets sanguineus)和彩绒革盖菌(Coriolus versicolor)等。这些木腐菌在树皮脱落后,继续向木材内部侵染。
如在维修我国北方某著名木质古建筑曾提前备料,当时料垛只做了简易遮阳蓬,未采取其他任何化学保护措施,原木在存放5年后已准备开工时,全部发生严重腐朽。为此,在进行提前备料的同时,应尽量选用新砍伐的木材,并有针对性地对原木采取妥善的化学保护。